找到相关内容68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以梵语文献为中心看禅的起源与流变

    并没有泯灭他们寻找解脱苦难的欲望。于是便另辟蹊径,四处寻觅,上下求索,穷其原,竟其委,以求断源绝本永脱痛苦之海。结果是(就主流而言)将痛苦之源归因于自然,即构成人身的物质或“色”。这是印度所有宗教哲学...切断感官与对象的联系,制止心意的散动,使其除垢沉净,从而泯灭贪欲,解脱烦恼。  数息观并不仅仅限于坐禅数息,还包含了诸如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等六种功法(六门)。数息六门在佛教传统上一般被视为声闻、...

    张保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1963118.html
  • “平常心是道”考辨

    形象化为活泼、自由的“无位真人”。这“无人真人”圆满自足,随缘任运,无所执着,无思无虑,无修无证,泯灭凡圣之念,是没有阶段果位的平常人、自由人。  道因禅显,禅因道明。马祖的禅道,是对传统佛教典据,...

    刘泽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263723.html
  • 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

    特有的本体论思想,这就是超越传统的本末、体用之二分对立,把一切对立泯灭于当下的一念心之中,把活泼泼的人之为人的本性,把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放到唯一的、至高无上的地位。   这样,我们实际上又回到并解答了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4363734.html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》述评

    ”,指“真心”在一般众生中已经消失殆尽,所以造业流人三恶道;因此,在凡夫位修道,首先是止恶,成为复归“真心”的初步。在这里,对于“灭”的知觉含有双重意义:一是觉知真心泯灭的危机,二是实现止灭诸恶的行动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5563746.html
  • 般若与禅观

    空引出“物我为一”的,他的“物我为一”是“相与俱无”的主客观泯灭,因此,又可以用“彼此寂灭、物我冥一”(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0863860.html
  • 禅宗思想在西藏的传播和影响——八世纪吐蕃桑耶寺僧诤研究

    喜宴》与《娘氏教法源流》有类似的记载。  如上所述,摩诃衍那的禅法不是彻底的南宗顿悟禅,他所说的“离名相”和“离自心分别相的‘心空”不是建立在般若“空”基础上的否定一切的“一种泯灭无相无差别境界”,...

    索南才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2663925.html
  • 般若神韵诗--观色悟空

    陆行不遇兄虎”。在老、庄看来,体道之人若能泯灭机心,则鸟兽视之如同类,既不畏惧他,也不加害他,体道之人便能做到天人一体,人与自然无间,“入兽不乱群,入鸟不乱行”(《庄子·山木》),万物融融,诨然无物我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4964133.html
  • 天台智者大师的如来性恶说之探究

    得以超越克服,泯灭无形,不分彼此,以达究竟统一和谐圆融之境,再透过实践的方式,开无数方便的法门,甚至运用本性的恶,以助成本性的善,即所谓“广用诸恶法门,终日用之,终日不染”的实践精神之发扬光大,所以说,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65564779.html
  • 自我观念的症结

    布利哈德奥义书”所说的“死位”(mrta)。这是最大的自由,不受任何对象及条件的限制,而呈现出一片主客泯灭的绝对境界。这一个层次的自我,亦即上文所描述的“最高我”(uttama purusa)。由于这一个...

    黄俊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1165040.html
  • 太虚大师的缘成史观与进化主义——传统佛学现代转化的一个范例

    个人成为了历史因果的奴隶,但它却使个人真正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人;好像泯灭了历史的进步可能,却使美好世界的造成能够真正落到实处。循着由缘成史观而发的“燕歆乎分外而致谨于心行”的菩萨道,就会造成太虚大师所谓...

    李虎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5565144.html